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大厅里,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再次有节奏地回荡起来,十几名身着白色击剑服、头戴护面罩的孩子正在剑道上移动、突刺、防守,场边,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注视着训练场景,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。
“看到孩子们重返剑道,享受击剑运动的纯粹快乐,这是我们最大的欣慰。”王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“经过特殊时期的挑战,青少年体育培训正在稳步恢复,而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让孩子们真正从运动中获益,而不仅仅是追求竞技成绩。”
周六早晨9点,10岁的李梦瑶已经全副武装,准备开始她的击剑训练课,这是她三个月来第一次回到剑馆,眼神中既有期待也有紧张。
“我特别想念这里,想念我的教练和队友们。”梦瑶一边调整着手中的花剑一边说,“在网上上课虽然也能学习技巧,但远没有实地对练来得有趣。”
像梦瑶这样回归击剑训练的孩子在北京越来越多,据北京市击剑协会统计,目前全市85%的击剑俱乐部已恢复正常训练,学员回归率达到75%以上,王钰认为,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归,更反映了家长和教育者对体育价值的重新认识。
“击剑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,它还能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、抗压能力和礼仪观念。”王钰解释道,“当孩子们站在剑道上,他们需要独立判断、快速反应、尊重对手——这些品质将伴随他们一生。”
为确保孩子们安全重返剑道,北京市击剑协会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方案,王钰带领团队走访了多家击剑俱乐部,监督防疫措施的执行情况,同时关注训练质量。
“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。”王钰强调,“我们要求各俱乐部采取分时段训练、限制同时训练人数、加强器材消毒等措施,但同样重要的是,我们不能因为过度关注安全而剥夺了击剑运动的乐趣。”
创新训练模式成为平衡安全与乐趣的关键,许多俱乐部推出了小班教学、户外击剑课程和“亲子击剑”活动,让家庭共同参与,王钰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发展趋势。
“击剑原本被视为一项较为小众的运动,但现在越来越多普通家庭开始接触并喜爱上它。”王钰说,“我们鼓励俱乐部创新课程设置,降低入门门槛,让更多孩子能够体验这项运动的魅力。”
在王钰看来,后疫情时代的青少年击剑培训应当超越单纯的竞技导向,更加注重这项运动的综合教育价值。
“过去,许多家长带着让孩子拿证书、获奖项的目的而来,我们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家长更关注孩子的整体体验和成长。”王钰说,“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转变。”
击剑被称为“身体象棋九游会平台”,需要运动员在高速运动中同时进行战术思考和决策,王钰指出,这种特点使击剑成为培养青少年认知能力的理想方式。
“研究表明,击剑训练能够促进青少年大脑发育,提高专注力和应变能力,这些好处远不止于剑道之上,更能帮助孩子在学术和社交领域取得更好表现。”
北京市击剑协会正在与教育部门合作,推动击剑运动进入更多校园,北京已有30多所中小学将击剑纳入体育课程或课外活动选项。
长时间的活动限制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小影响,王钰观察到,击剑运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健康的情绪释放渠道。
“许多教练反馈,重返训练后,孩子们变得更加专注和投入。”王钰说,“运动是缓解压力和焦虑的有效方式,而击剑尤其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应对挑战的能力。”
12岁的张子涵对此深有体会,在无法参加线下训练的那段日子,他常常感到烦躁和缺乏动力。“回到剑馆后,我感觉自己又找到了专注的方向,每次课程结束后,心情都会变得很好。”
王钰表示,协会正在培训教练们更多关注学员的心理状态:“我们不只是在教技术,更是在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心态和情绪管理能力。”
展望未来,王钰希望击剑运动能够打破“精英运动”的刻板印象,走向更广泛的青少年群体。
“我们正在探索与社区中心、学校和非营利组织合作,为不同背景的孩子提供接触击剑的机会。”王钰透露,“今年下半年,我们将启动‘击剑进校园’公益项目,让更多孩子能够体验这项运动。”
技术融合也是击剑培训的发展方向,王钰表示,线上教学并不会完全消失,而是与线下训练形成互补。“我们发现在线平台能够有效辅助技术分析和个人练习,特别是对于偏远地区的学生。”
尽管技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,王钰始终强调击剑运动的核心价值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互动:“电子设备可以模拟很多体验,但无法替代剑道上那种眼神交流、实时反应和相互尊重的真实感受。”
在训练厅里,孩子们摘下护面,汗湿的脸上洋溢着笑容,他们互相击掌,讨论着刚才的比赛细节,这种场景让王钰感到鼓舞。
“每当看到孩子们因为击中有效部位而眼睛发亮,因为成功防守而振臂欢呼,我就知道我们做的是有意义的工作。”王钰说,“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冠军,而是帮助每个孩子发现自己的潜力,享受运动的快乐。”
随着更多孩子重返剑道,王钰和北京市击剑协会将继续致力于推广这项古老而又现代的运动,让击剑的价值被更多人所认识和体验,在这个过程中,孩子们的笑声和成长,将是最有价值的回报。